2023年12月12日上午,2023中美公共外交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人类命运与全球发展,中美的使命与责任”为主题,旨在进一步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旧金山愿景”,推动中美两国人文交流。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国日报社共同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院承办。
本届论坛邀请了40多位来自全球政界、学界、智库界、媒体界、商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前政要,围绕“中美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经验、困境与对策”“中美关系与全球经济复苏:挑战与机遇”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开幕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理事长张东刚、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罗林泉、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孙尚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总编辑范昀分别进行开幕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主持开幕致辞。
张东刚书记表示,中美拥有广泛共同利益,两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不仅关系到两国的利益,对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同样肩负重要责任。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两国应沿着“五个共同”的努力方向,汇聚青年、人民、进步的力量。第一,以教育之力夯实中美关系根基,将高质量“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性创新型人才。第二,以教育之力增强中美交往活力,在科研、学者互访、学生交流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第三,以教育之力共创中美关系未来,建立多样化的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渠道,以高水平学术成果和决策建议为中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罗林泉副会长认为,中美应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共同探索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之道。双方应增进在科研、技术创新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发展多样化的旅游项目,鼓励更多人走出国门,加深彼此的了解与友谊;以年轻一代为重心,培养更多知己知彼的青年领袖,为未来的友好合作奠定基础。不论形势如何变化,中美和平共处的历史逻辑不会变,两国人民交流合作的根本愿望不会变,世界人民对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普遍期待不会变。
孙尚武副总编表示,中美元首会晤为新时期中美关系导航定向,形成了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两国应共同助力元首会晤共识的有效落实:第一,共同讲述好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暖故事,挖掘跨制度、文化、语言等差异的暖心故事与感人事例。第二,共同传播好中美两国合作共赢的主旋律。大国竞争并非时代底色,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机遇,中美媒体理应续写中美合作共赢的历史叙事。第三,共同搭建好中美各界对话交流的大平台,以面对面对话、心连心交流,化解分歧、凝聚共识,破除中美“认知赤字”和“信任赤字”。
范昀副总编认为,中国“媒体公共外交”唯有顺应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才能大有作为。发挥好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能够有效推动国与国交往、促进民与民相亲。第一,推动人民交流交往,浇筑更加坚实的中美关系情感根基。第二,推动媒体广泛合作,架设更加宽广的中美理解、沟通桥梁。中美媒体应抛弃意识形态偏见,聚焦发展赤字,维护人类共同福祉。第三,推动智库与媒体互动,畅通中美思想交流渠道。媒体应为智库研究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和更多元的话语平台,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人类和平发展贡献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主持开幕致辞。
主旨发言
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尔米达·阿里沙赫巴纳,外交部原副部长、原驻美大使崔天凯,亚洲协会董事会主席、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荣誉主席约翰·桑顿,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荣誉校长马克·莱顿,美国州立法领袖基金会主席史蒂芬·雷吉斯,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薛澜,加州参议院前多数党领袖罗伯特·赫兹伯格发表了主旨演讲。论坛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林晨主持。
阿尔米达·阿里沙赫巴纳表示,面对愈发频繁、强烈的极端天气,世界各国必须加速履行国家净零目标的承诺,发展新的低碳经济,加速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部署。同时,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区域和国际上的合作,着力投资发展碳中和战略。中国在这方面积攒的宝贵经验和资源应该被世界共享,帮助其它国家实现净零目标。
崔天凯指出,“旧金山愿景”给中美关系和整个世界局势注入了期待已久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中美关系的历史证明,元首会晤的成功应是两国关系走向健康稳定发展的新起点,要把愿景转化为政策,落实在行动,造福于人民。为实现“旧金山愿景”,首先要在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最具爆炸性的问题上切实履行承诺。要将达成的共识付诸实践,以原则性共识管住具体问题,推动对话机制有效运转,让愿景在两国更加深入人心,赢得人民更广泛的认同、支持和参与。
约翰·桑顿认为,中美两国的相互争斗并无意义,如果双方能共同努力,100%的全球问题都将得到更快、更好解决。中美应围绕“未来愿景”展开探讨,就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达成共识,以谦逊、好奇、理解和尊重的态度相互接触,推动更深入的面对面会晤。同时,以对方能听懂的话语表述进行对话,以“互惠互利”构建相互认同。
朱光耀指出,中美关系的稳定性依赖于中美两国元首的战略指引,中美元首战略性的沟通交流应当机制化,必须确保两国元首共识得到认真、全面的贯彻执行,同时为中美两国元首战略会晤做好政策准备,开展全时间节点、全方位的政策沟通交流,建立、扩大、固定相应的工作机制。同时,中美应尽快在5到10年内就人工智能达成合作,为维护中美两国人民福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担起责任。
马克·莱顿认为,当前全球性挑战不分国界,不分国家大小,没有任何一个机构甚至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单打独斗地解决这些问题。中美应保持协作,以“互惠”为共同目标,携手应对挑战,为全球带来利益。同时,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已取得巨大进步,希望中美学术机构间的交往合作能够助推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
史蒂芬·雷吉斯表示,中国是美国州立法领袖基金会在亚洲的重要合作伙伴,两国立法领袖的相互交流有力助推了中美两国的合作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历史成就。未来,中美两个大国应当在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等议题上达成更加深入的合作,帮助全球各国共同应对上述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薛澜认为,美国社会对于中国的基本认知短期之内难以改善。美国政府对于中美科技教育交流的诸多限制,加速了中美科研合作的“寒蝉效应”。而中美关系的恶化将导致中国和西方国家关系的恶化,并反过来进一步恶化中美关系。因此,中美应?;に饺宋目萍冀涣鞯幕∩枋┟馐苷喂叵涤跋?,构建更加合理的制度安排。?;に浇逃幕涣飨钅康恼J凳?,恢复两国媒体的正常关系,加强合作,增进互信,重建多元交流的沟通机制。
罗伯特·赫兹伯格表示,中美文明应相互借鉴,携手并进。中国的文化、历史、经验非常有价值的,值得美国借鉴学习。尽管困难重重,中美依然要保持充分的热情和足够的活力投入到双边关系之中。美国未来的对外政策一定要更加重视中国,维护好中美关系的基本面,巩固中美人民的友谊基础,共同迎接历史的挑战。
专题研讨一:中美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经验、困境与对策
专题研讨一由论坛总策划和总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新闻学院教授王莉丽主持。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中西对话项目主任科林·布莱特福德,外交学院院长王帆,耶鲁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濮德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中国日报编委、评论部主任邢志刚,美中合作基金会主席约翰·怀特,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美国华美协进社首席执行官葛晓初,喜马拉雅共识研究所创始所长龙安志,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舆论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相德宝参与研讨。
王莉丽指出,经历了全球疫情和中美关系的低迷期,中美关系开始在今年上半年逐渐有所回暖。11月中旬,中美两国元首在旧金山会晤,开辟了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为中美关系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给动荡的世界注入了稳定和信心。为了更好推进中美公共外交,我们需回顾历史,探讨可借鉴的经验、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决的途径。旨在加强彼此的理解,促进中美共识的达成。
科林·布莱特福德认为,人文交流对理解不同文化的观点至关重要。海外生活经验能让人们意识到,不同国家的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有何不同。这种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应当被纳入中美关系的整体思考中,文化也应更多地融入公共外交、地缘对话和政策谈判中。同时,多元主义是国际关系的核心元素,各国应依托G20平台,开展更多文化和文明交流,实现地缘政治的积极变化。
王帆指出,当前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大国关系趋势性紧张”的历史转型期。中美双方应基于共同利益出发,不应以对方的失败为成功之基。中美之间的共同威胁大于国别间的威胁。双方应超越彼此威胁,携手应对共同威胁。中美关系的发展需基于对等性和互利性,?;け舜说耐蹲屎屠?,不应将合作成果作为要挟手段。
濮德培认为,中美公共外交问题是国际政治的一部分,中美政府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公共外交的影响。中美关系中有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外交家的个人魅力或民间文化的深入人心都可以很大程度上转变两国之间的公共关系。同时,公共外交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真诚,这种真诚可以有效助推政府间外交。
周勇表示,当今国际传播实践逐渐偏离交流互鉴的初衷,市场机制可能导致国际传播中的不平等,边缘化小国和非主流媒体的声音。自发秩序可能带来多样性和公正性问题,并在处理国际传播中的多元性时表现出更多局限性。因此,考量中国式现代化在内的各国新实践和新理念,构建一个更加平等互利的国际传播新秩序,成为一种必要和可能。
邢志刚表示,虽然中美脱钩断链的风险在近年来外溢至媒体和人文交流领域,但二者利益紧密交融的现实并未改变。中美制度不同、文化各异,但并不意味着两国就必定会走上文明冲突的道路。双方应更多分享和交流彼此的思想观点,通过平等对话消除理解、认知和信任赤字,推动中美关系行稳致远。
约翰·怀特认为,旧学派秉持的中美关系意在让中国接受美国核心利益,忽视自身利益。相反,新学派强调中美关系在新时代的互利共赢与和平共处,在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方面有助于达成共识。在下一次全球金融?;嚼词?,新学派旨在为中美两国提供一份全面协议,以避免军事冲突,并解决传统中美关系模式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贾庆国指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民间交往日益密切,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支撑。但近年来,两国交往对人文交流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双方在人文交流上可能存在过度安全防范,法律和政策模糊不清等问题。因此,要提高中美在经济发展、和平相处上的认识,采取适度安全防范,明确法律和政策执行细则,缓解签证难和机票贵等问题。
周庆安表示,媒体在重塑公众对彼此认知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却被低估。目前,公共外交运用媒体的目的更多倾向于解决问题,而非培育共识。因此,中美需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探索媒体叙事新领域。在全球化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中美关系的未来叙事将更多基于风险社会,双方应强调共同挑战和风险认识,为双边合作奠定基础。
葛晓初认为,美国华美协进社成立于1926年,初衷是促进美国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帮助在美中国留学生?;佬绯て谥铝τ谕贫忻烂窦浣涣?、促进人文教育,为在美中国留学生提供中国文化课程、举办艺术展览等。尽管中美关系面临挑战,但如果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共同携手,必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龙安志表示,沟通对话,让彼此理解对方至关重要。中国日报制作的电影《寻找功夫》不是关于竞争,而是探索共同价值观。功夫电影受到美国人的喜爱,正是体现了正义和公正的共同价值观。中美价值观虽有不同,但仍存在许多方面的共识。各个国家可学习中国的中庸之道,寻求阴阳和谐。
相德宝认为,在社交媒体时代,美国中国通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涉华舆论网络,在信息流动、研究共同体构建、塑造美国对中国认知、影响中美关系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因此,加强中美高端智库和专家的交流,培养新一代的美国中国通对于中美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美国“中国通”应理性建言,为树立正确的中美人文交流做出贡献。
专题研讨二:中美关系与全球经济复苏:挑战与机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巴西瓦加斯基金会会长高文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埃及外贸部首席经济研究员希沙姆·梅特沃利、杜克大学教授高柏、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聂军、前美中贸易委员会会长罗伯特·柯白、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共同参与研讨。专题研讨二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青教授主持。
陈文玲认为,中美冲突与对抗的后果是谁都不能承受的。去年全球实施了近3000项贸易限制措施,几乎是2019年的3倍,这些措施对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利用经贸联系维护世界经济和平发展大势,利用货币政策维护全球宏观经济的协调稳定,实现中美产业链与供应链稳定畅通,续签中美科技合作。
高文勇认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世界受到了疫情、气候变化、技术变革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并列下了深深的伤疤,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大经济体,应当思考如何应对人类社会的燃眉之急与长久挑战。中美关系亟需一个新的世界秩序,搁置分歧与矛盾、弥合文化上的区别、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开展平等交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维护和秉持多边主义。
刘俏表示,目前中美两国在全球经济占比43%左右,如果两个国家在经济往来上不通畅,那么全球经济的复苏将受到诸多制约。中美两国面临着共同的议题与挑战,即如何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提升工业化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跨境绿色投资则可以成为新的发展机遇。中美两国未来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治理结构方面形成新的抓手,实现经济层面的新交流。
希沙姆·梅特沃利认为,美国在一战以前就一直在扮演着“上帝之手”的作用,将自己对于经济和全球治理的想法向全球推广。但美国社会并不是非常团结,美国人民和政府的想法并非完全一致。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ぶ饕逭呤沟萌蚋鞴钍芷淇?,而拜登政府也并未脱离此道路。面对这种情况,全球社会应当共同努力,着力解决全球通货膨胀上升、贫穷人口增加、战乱频发的发展难题。
高柏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属于三个历史周期的合流共振,其中包括全球化钟摆运动开始向逆全球化的阶段发展、霸权更迭周期与中美关系出现的紧张和科技革命正在改变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力量对比。霸权国与新兴强国的战略互动是引发战争的重要危险,中美两国应当重返对等原则和发展产业内贸易,并沿着这一重要的制度性安排去思考潜在的解决方案。
聂军表示,全球经济增长由中美两个大国携手共同推动。作为经济结构与经济周期均不相同的两个最大经济体,中美是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经济政策相互影响、紧密相连,一直扮演着相互扶持、共同稳定全球经济的角色。中美两国应在尊重彼此安全关切的条件下管控分歧、谋求协作、联手带动全球经济重回正轨。
罗伯特·柯白认为,文化的交流与青年的交流是中美公共外交的重要一环,“如果将文化比作一张毯子,将所有的矛盾都裹在里面是不可行的”,中国需要对于公共关系做出更加清晰的表达,美国也需要更加了解中国的政治体系与社会关系。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重要性需要不同渠道的更多交流,汇聚涓滴的努力来阻止潜在的对抗,而不是最终形成一个螺旋型的冲突轨道。
肖耿认为,香港目前受到国际地缘政治以及中美之间的很多政策影响,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由于政治体系的不同,美国能够达到短期的经济增长目标却忽略了许多中长期的挑战,而中国则在“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共同富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中美双方需要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相互借鉴学习,以及对于科技领域与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合作与竞争展开思考。
论坛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教授,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秘书长霍颖,中国日报评论部言论室主任、高级编辑朱萍,分别代表此次论坛的三家主办方进行总结致辞。
朱萍表示,本届论坛充分结合了人民大学的智库优势,公共外交协会的纽带优势,中国日报的对外传播优势,创立了一个三方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为中美间的交流合作做出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本届论坛既包含政治、经济、人文领域的宏观分析,也有微观、立体的传播案例分析。除中方和美方嘉宾,本届论坛还邀请了巴西的专家和埃及的经济学家,为理解中美关系提供了新颖的第三方视角。
霍颖认为,中美应共同树立正确认知,从大局出发,用长远的战略观点看待中美关系。双方应鼓励和扩大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不断拓宽两国地方、智库、媒体、青年、社会各界交流渠道,大力夯实中美友好的社会和民众基础。同时,中美应共同做大合作“蛋糕”,在各个领域恢复或建立合作对话机制,向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王莉丽表示,“中美公共外交论坛”自2015年创办,走过了8年历程,见证了中美关系的跌宕起伏。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新的历史周期。希望“中美公共外交论坛”能够推进中国与世界、中国与美国的相互理解,能够推动中美彼此理性的倾听、交流与对话,最终推进人类命运与全球和平繁荣发展。
“中美公共外交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打造的一个高层品牌论坛,自2015年起已连续举办七届。本届论坛邀请到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杜克大学、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加州参议院、布鲁金斯学会、太平洋国际政策理事会、亚洲协会、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埃及外贸部、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日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4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政界、学界、智库界、媒体界、商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前政要参与讨论,旨在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创新思想支持;通过构建多元交流与思想对话的平台,增进全球战略界相互理解,避免误解误判,加强信任与合作;提升中国思想界的全球话语权与国际影响力。
媒体报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中美公共外交论坛举行 中美应开展更频繁有效和机制化沟通合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中美公共外交论坛举行 崔天凯:实现“旧金山愿景”需切实履行承诺
【CGTN】China-U.S. Relations: Beijing hosts China-U.S. Public Diplomacy Summit
【新华社】4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在京共商中美公共外交及人文交流
【新华社】Experts pool wisdom for better China-U.S. relations
【凤凰卫视】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要将旧金山元首会晤愿景落到实处
【中国日报】Experts views on China-US relations
【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新闻号》】2023中美公共外交论坛举行 聚焦机遇与挑战
【观察者网】约翰·桑顿:美国人总想分个输赢,有人认为“双赢”是中国赢两次,他们更喜欢“互利”